武装自己的大脑,唯有读书
\n文/余道勇
\n人这一辈子,自从睁开眼睛看世界,就开始阅历世事,所见所闻,莫不过于数十年的经验和见识。而唯有读书,可以将其生命的经验和见识扩大至数十倍、数百倍。
\n然而股合网,读书这个行为天生就会被人们所喜欢、所热爱么?个人认为,并非如此。书籍和文字,是不会自觉地进入到人们脑子里去的。
\n贪玩是孩童的天性,当他们天真无邪地成长时,读书对他们的一生带来的影响毫无感知,他们绝无读书的欲望和动机。所以,读书上进心,以及读书的兴趣和爱好,是在一定的利害影响下而诱发的。如果没有主观的利害诱发,那就一定是在客观的约束和要求下承受了读书的痛苦,然后从读书的痛苦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或在主、客观双重影响下,激发了其读书的兴趣、爱好和自律,进而发奋读书的。
\n在农村山野长大的我,读书是在大人们期盼的目光和老师们严格的教鞭下,才成为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生的意义,是成长过程中多数青少年的发问。读书是人生意义之一,但读书的意义又在哪儿呢?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为了明白人生的价值而去寻找答案而读书。人的大脑,是人的行动动机的发源地,但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困惑,比如,我们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这一来一去有何意义?时间从哪儿来,又去了哪里,时间之于生命是什么意义?这一切朦胧的思索,在野孩子们的泥巴仗中找不到答案,在玩水戏珠的游戏中找不到答案。而当你逐渐长大,大人们以期许的目光、教导的话语引导你去承担一定的任务的时候,也就是当你赋予了自己责任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就开始了。比如当你看到母亲日夜劳作而食不果腹的时候,你决定要让她过上好日子,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你的人生意义就开始了。读书,正是人生意义的开端和钥匙,成为我们成长和进步的阶梯。
\n读书离不开启蒙和教导,而不是天生的觉悟。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一所乡村初中读书,我的语文老师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求学生背诵唐诗三百首。每天早读后,学生站在他面前,必须背诵规定的诗词才能够去吃早饭,不然就会被打手心,然后回到教室重新诵读。于是,我领悟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意境,也体会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这些诗书伴随着我一生,也影响了我一生。虽然至今我都不能背三百首诗词,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的滋养,应该归功于老师的教诲和启蒙。这些读书的功夫,也让我们明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要把字词句章装进自己的脑袋,必须以寂寞和疼痛为代价,必须牺牲玩泥巴和玩游戏的时间,才会产生记忆和认知。
\n读书也是需要管束和制约的,因此,读书是一个去恶扬善的过程。人性是善恶一体的,没有管教和制约,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会得到滋长股合网,而人性中善的一面可能会被压抑。一切过度的自由,一定会引发或诱发不良的习性。而不良的习性,最容易在没有监管或监管缺失的时候体现无遗。
\n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的乡村老师是一个老学究。老学究是读私塾出身的,教我们读书的时候摇头晃脑,引得我们的哄堂大笑。老学究不气不恼,照样严格要求我们背诵、理解课文。有一天,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的时候,不知道是谁带的头,所有的男生都从教室后门溜出去,到后山上采摘野果子去了。在讲台上打盹的老学究装作没有看见。第二天,老师让男生们一个个站到讲台上“交货”背诵诗句,结果一个也背不出来。老学究毫不客气,让男生们自己把凳子搬到讲台上,脱下裤子,伏在凳子上,露出屁股挨竹鞭,每个人屁股上留下六道红红的印痕。老师说,少时不读书,以后肚里没有“货”,饭都没得吃的。没有一个家长去“维权”,都说打得好,不打不长记性。
\n老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往自己的大脑中装知识和软件。没有知识,没有软件,那些电路板就成了一堆废铁。多少年过去了,读书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也让我的大脑装进了许多程序软件,因而使得我变得更智慧、更有修养,能够去为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学习。
\n多少个夜晚,脑海中放电影似的回顾读过的书和书中的话,直到把它们带入梦乡。但我知道,这些入梦的诗书,并不是神助,而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克服孤独和寂寞,忍耐酷暑和寒冬,非头悬梁、锥刺股之精神而不可得也。
\n余道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南川区作家协会顾问、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现任重庆市南川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n真牛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