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孔天骄)7月27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梳理各地通报发现六六配资,目前,广州、阳江、湛江等多地均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世界卫生组织在当地时间25日发布消息称,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基孔肯雅热(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广东省蚊媒传染病重症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基孔肯雅热目前没有人传人的证据,不会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播,是通过媒介伊蚊来传播的,防蚊灭蚊是关键。被蚊虫叮咬后1~7天内,患者会出现发热、剧烈关节疼痛、皮疹三大症状。”
广东省蚊媒传染病重症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炳亮(右三)看望感染基孔肯雅热患者六六配资。受访者供图
为何今年基孔肯雅热疫情规模比往年大?林炳亮解释,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境外疫情输入我国的风险明显增加。今年,我国多地高温多雨,特别是广东珠三角地区,水网丰富,花草浓密,利于蚊媒(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大量孳生。这次在佛山流行的毒株与印度洋毒株同源,病毒复制快,特别是在伊纹体内复制周期非常短,传播速度非常快,导致早期疫情快速扩散。再加上我国除了极少数地方曾出现小范围流行,绝大多数人群没有感染过,缺乏抗体保护。
林炳亮解释,感染基孔肯雅热患者,可能出现中低热,也可能出现高热(体温>39℃),高热时或伴有畏寒、寒战,多数人持续3~5天便会自行退热。关节疼痛以远端小关节痛为主,包括踝、腕、手、趾等小关节,会出现活动困难(如握拳、行走痛)。皮疹多数在发热后2~5天出现,也会与发热、关节痛同时出现六六配资,可见于四肢、躯干,或伴瘙痒。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口腔黏膜溃疡等。
基孔肯雅热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治疗为主。需注意,在尚未明确诊断前,不能贸然使用某些退烧药物。
广东省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叶一农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对于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尤其是无法排除登革热的情况下),首选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解热镇痛药,其对凝血系统影响小,相对更安全;避免使用含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成分的药物,直至明确排除登革热感染;如有持续高热或剧烈关节痛,应由专业医生判断并指导用药。”
林炳亮建议,感染基孔肯雅热后应立即就医确诊,告知医生旅行史、蚊虫叮咬史。如果到过疫区并出现上述症状,要到就近医院就诊,若血液检测显示病毒核酸阳性就可确诊。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若高热持续不退、意识模糊、出血等,需紧急处理。
需注意,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都是通过伊蚊传播,发病季节及临床症状类似,但也有不同。林炳亮提醒,基孔肯雅热关节疼痛更突出,有些患者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至数月;而登革热以肌肉痛、眼眶痛更明显,且可能出血,血液检查白细胞、血小板,指标会下降。若当地有登革热流行,建议及时就诊鉴别。
真牛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